引言
1985年8月30日24时整,江拥辉拿起专线电话,拨通了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的电话。
电话中,他高声说:“是向守志吗,我是江拥辉。从现在开始,我把福州军区的指挥权全权交给你,希望你们能取得更大成绩。”
话音刚落,他的眼泪便夺眶而出,泪水涕泗横流。就这样,江拥辉成为福州军区最后一任司令员。
江拥辉是谁,他为什么会把福州军区的指挥权交给向守志呢?
01 江拥辉的革命生涯
江拥辉原名不叫江拥辉,而叫江洋桂,于1917年12月12日出生于江西瑞金市叶坪乡一户贫苦家庭中。
江拥辉的的父亲江福海,虽有一身好力气,但无地可种,常年为婚丧嫁娶的人家做饭,以供一家人度日。
他的母亲赖秀顺时常因为吃了这顿没下顿愁眉不展,因为家中有七个孩子要养活。最终,这些孩子都因饥饿和病魔相继夺去了性命,江拥辉是这些孩子中唯一的幸存者。
1928年,读过三年书,年仅11岁的江洋桂用毛笔工工整整地写下了“跟共产党走,至死不变心”的铮铮誓言,担任了叶坪乡儿童团团长。他有胆有谋,办事非常认真。
有一天,他和几个儿童团员在黄沙桥上当盘查哨。临时中央政府的两名干部要过桥去叶坪中央政府,被他们拦住要路条。
因没有路条,硬是被他们带到了乡苏维埃,交给了支部书记江祥文。这两位干部拉着江祥文的手说:“有你们这样的小哨兵为苏维埃站岗,我们就放心了。”
江洋桂不仅带领儿童团员站岗放哨,同时还担任侦察任务。有一次,他潜入姓毛的地主家后院,探听到地主埋藏浮财的位置。根据他提供的线索,农民协会挖出两千多块银元。
江洋桂十四岁时,担任了少年先锋队区队长。同时还参加了苏区俱乐部宣传队,成为一名出色的宣传员。
时光荏苒,1931年12月,14岁的江祥桂已经在县农民协会创办的学校读书将近一年半了。这个月,他向组织申请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。
在入团仪式上,支部书记华于忠问他:“共产党好不好,你拥不拥护共产党?”江祥桂斩钉截铁回答:“共产党是我们的救星,我当然拥护。”
于是,华于忠为他改名叫江拥辉,寓意是拥护共产党给人民的光辉。
他满口应诺了这个名字,并在共青团组织中表现得十分出色,不久江拥辉就担任了共青团支部副书记。
1933年,江拥辉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,任红一军团保卫局科员、第二师四团特派员、师特派干事,开始了他在革命队伍中的战斗生涯。
1935年,江拥辉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,并参加了长征。在血与火和战斗中,他逐渐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高级将领。
抗日战争期间,他跟随部队来到晋东北抗日前线,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广阳至松塔镇伏击战。
之后,他跟随部队参加了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。次年,他担任115师115师343旅686团营政治教导员、营政治干事。
他先后担任鲁南支队6团副政治委员、滨海军区的13团营政治教导员、营长、团长、教导第五旅十三团政治处主任等职务。
02 江拥辉在解放战争中
解放战争时期,他先后担任第一纵队一师二团团长、副师长、师长,第四野战军第34军12师师长、军参谋长等职务。
江拥辉旧照
抗战胜利后,已经是山东解放区东北民主联军第1师2团团长的江拥辉奉命带领部队挺进东北,千里跋涉,走河北过长城。
在历时48天的行军途中,他一直和普通战士们在一起。一天,二团走到旧门和沿北门和国民党主力第52军遭遇。
战斗打响后,由于敌人的兵力多,加上一些武器弹药都留在山东,行军期间还没有补充,导致二营处于腹背受敌的状态,被包围在山头上。
二营的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三个小时的的战斗,并成功击毙200多敌人,俘虏14名军官。
在指导员、特务连连长、副连长牺牲的情况下,团长江拥辉为了掩护二营战士们撤出包围,亲自指挥特务连朝着敌人发起冲击。
警卫员杨沛贵和参谋人员几次拉他下来,都被他言辞拒绝了。战士们看到团长和自己一起冲锋,土气大增,越战越勇。
1948年,江拥辉和战友们在吉林合影
没有弹药用刺刀,没有武器用石头与敌人拼杀,直至打开了个口子,掩护二营全部撤出,江拥辉才最后随部队转移。
当突围出来的二营指战员得知是团长亲自带特务连掩护他们撤出时,感动不已,对团长更加爱戴和敬佩。
在东北战场上第一个歼灭战,即著名的秀水河子歼灭战中,二团担任夺取秀水河北山,然后向秀水河子村内之敌发起进攻的任务。
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,团长江拥辉战前一个连一个连的抓训练,在零下30多度的冰雪里,同战士们一道摸爬滚打。
战斗打响后,江拥辉紧跟突击营12营向北山敌人进攻。当八连攻占了北山敌前沿阵地,遭敌人密集火力反击。
他灵活机动,立即命令七连从侧翼投入战斗,以英勇神速的动作,打退了敌人的反冲击,巩固了北山阵地,俘虏30多名敌人。
在向村内敌人发起进攻时,二团三营扼守北山高地,牵制敌人,集中全团兵力掩护一营从东北角向村内突破。
接着,江拥辉又紧跟一营,首先从东北面打开了突破口。迅速与从右翼突破敌人阵地的二营并肩由东向西进攻,一营沿南街,二营沿北街直插街心,展开了激烈的巷战。
激战中,江拥辉遭到敌人的炮弹袭击,虽身负重伤,但他仍坚持不下火线。当师首长打电话询问他负伤情况时,江拥辉早已带伤到战斗的前线去了。
尽管师首长几次命令要把江拥辉拉回来,可他就是不下火线。在不能行走的情况下,他干脆就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。师长梁兴初既痛爱又无奈地说:“这个同志真拿他没办法!”
直到战斗结束,全歼了敌人,江拥辉才被抬到战场包扎所。此时,他还兴奋地对前来看望的师长、政委说:“请首长放心,只要消灭了敌人,我就会服从命令,来包扎所的。”
1947年的夏季攻势,最终以四平攻坚战而结束。
四平位于东北中部地区,不仅是东北中部的主要交通枢纽,更是东北战场重要的战略要地。负责驻守四平的有国民党88师、711军87师、53军一部以及保安团等3万多人。
敌人在四平苦心经营一年多,构筑了大量永久性防御工事,并在这些工事中构建了纵横交错的火力网,并在工事外层设置了地雷、鹿寨、铁丝网等障碍。
我团突击地域正面还有一道水深约两米的外壕,给敌人增加了一道天然屏障。在敌人看来,这是我军根本没办法突破的一道铜墙铁壁。
敌71军军长陈明仁曾扬言:共军装备低劣,一无飞机,二少大炮,对铜墙铁壁的四平,必将一筹莫展。国民党中央社也吹嘘:四平固若金汤。
但是,“固若金汤”的神话,很快就被铁的事实打破了。
1947年6月上旬,红一纵、七纵和六纵十七师奉命包围了四平。6月11日,开始了外围战斗。
6月14日晚8时,总攻开始了。红一纵一师师长江拥辉、师政委梁必业指挥了这场战斗。
激烈的四平攻坚战,虽然久攻不下,没有全歼守敌,我军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,但彻底打破了敌人大肆鼓吹的四平是“铜墙铁壁”“固若金汤”的神话。
同时,也摇撼了沈阳、锦州等城市守敌据城顽抗的信心。同时,我军取得城市攻坚战的宝贵经验,为全面大反攻准备了必要的条件。
03 江拥辉在抗美援朝中
1950年10月,身为38军副军长的江拥辉带着全军跨过鸭绿江,加入到反击美国侵略朝鲜的战场中。
而他亲自指挥的德川一战,创造的辉煌战果,为朝鲜战争第二场战役最终取得胜利,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德川地理位置极其重要,位于交通枢纽的地点,背靠着大同江,五条公路在此汇合,东通咸兴、宁远,也是美军麦克阿瑟东虎头钳的支撑点。
1950年,江拥辉(左二)与梁兴初、刘西元在朝鲜合影
我军如果能攻下德川,不仅能切断敌人和西线敌人之间的联系。如果麦克阿瑟的虎头钳一旦失去支撑点,便于我军各个歼灭。
因此,德川战役是非常关键的一场战役,吃一子局就能让全局变主动,是“一战”决定胜负的一场战役。
当时,美第八军司令沃克急调土耳其旅东进,企图恢复德川地区战前态势。志愿军司令部首长当即命令江拥辉率--四师当晚占领通向德川的要隘嘎日岭。
此时敌一个旅已抢占了这一要隘,为了打好这一仗,江拥辉亲自部署和计划,亲临前线指挥作战,乘敌立足未稳之际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夺下了嘎日岭,继而又攻下阳站,打开了西进的通路。
由于部队穿插神速,活动于敌人纵深地带,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险情。一天拂晓,天色朦胧,江拥辉率14师指挥机关进至麻洞时,竟闯入美军军营。
情况万分危急,机关人员劝说江拥辉和师的主要领导撤到安全的地方去。江拥辉面对险情却十分沉着冷静。
他对同志们说:“不要紧哦!敌人已经是惊弓之鸟,它是没有胆量和我们决战的,怕什么?不用管,你们只要把电话、电台保护好,不要耽误指挥联络,你们就算尽职尽责。”
说完,他一面组织身边少数警卫分队坚决抗击敌人,一面呼叫4公里外的战斗部队前来解围。在我军的反击下。击溃了敌人,使指挥所四十多人脱离险情,转危为安。
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,江拥辉又抓住战机指挥部队分头向纵深穿插。我第一一三师在龙源里、三所里切断敌人南逃北援之敌后。
他又亲自率领--四师不顾敌人飞机炮火的拦击,走小路直插兴龙里、龙源里,同时还指挥一一二师也向兴龙里穿插,加强龙源里的兵力。
这样就把敌人隔成几节,并在龙源里筑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“闸门”。在龙源里、松骨峰等地进行了激烈的阻击战。
干部战士打得勇猛顽强,子弹打完了,就用枪托、石头、牙齿和敌人拼搏,顶住了南逃北援敌人的一次次进攻,南北之敌虽相距仅1公里,但始终未能会合,只能“望洋兴叹”。
这次我军以迅猛的动作,圆满地完成了战役迂回任务,动摇了敌人继续进攻的决心,经过激烈残酷的浴血奋战,终于取得巨大胜利。
第二次战役是一次扭转朝鲜战局的重大战役。这次战役的胜利,粉碎了麦克阿瑟吹嘘的“打到鸭绿江边,圣诞节回国”总攻势。
“联合国”军被打得一败涂地,不得不退回到了发动侵略战争时的“三八线”。从而使中朝人民的力量第一次震惊了全世界,彻底粉碎了“美军不可战胜”的神话。
三十八军和参战部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,俘敌三千六百余人,缴获汽车 1500辆,火炮 399 门。
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亲自在表彰三十八军的嘉奖令中写道:“志愿军万岁!三十八军万岁!”从此,三十八军就享有了“万岁军”的美称。
江拥辉
战后,毛主席接见了三十八军的领导,并表扬说:“三十八军是胜利之军呀,打败了美国佬呀,你们钻到美国人的后方打了大胜仗!”
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后来回忆这次战役时说:“此役确定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基础。”
04 江拥辉回国后怎样了
不久,江拥辉凭借优秀的表现升任了三十八军军长,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、一级自由独立勋章、二级自由独立勋章。
回国后,江拥辉先后调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,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、司令员,沈阳军区参谋长、副司令员,福州军区司令员。
1955年,江拥辉被授予少将军衔。此后,他先后担任中国共产党第九、第十、第十一、第十二届中央委员。
1964年,江拥辉担任沈阳军区参谋长,成为陈锡联的助手。两年后,他升任沈阳军区副司令。
1984年,江拥辉在瑞金走访红军烈属
1983年10月15日,中央任命江拥辉担任福州军区司令员,并要求他尽快于25日赴任,他便加快时间完成交接工作。
终于在25日上午,他顺利登上了从沈阳前往福州的专机,和杨成武完成了交接工作。
1985年6月4日,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郑重宣布:中国政府决定,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兵员100万。
邓小平的这一重大决定,震撼了世人。百万大裁军意味着军队体制大改革,决心难下,实施起来更加困难。
对全军来说,几乎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进退,去留的选择和被选择,几乎每一个军人家庭的利益都会受到触动。
福州军区是撤还是留,大家议论纷纷。有些干部希望时任福州军区司令员的江拥辉找中央军委领导,建议要保留而不要撤销福州军区。
李德生与江拥辉
江拥辉戎马半生,对部队有着深厚的感情。但他更牵挂的还是党的事业和国家建设。为此,他语重心长的对大家说:
“百万大裁军是党中央、中央军委做出的英明决策,我们军人必须无条件服从。至于撤销和保留哪个军区,要等军委决定,我们谁也没有权力去干扰军委决策。我自己不能去找门子,也不准你们去拉关系。”
1985年4月,中央军委下达了福州军区与南京军区合并的决定与命令。江拥辉被任命为两大军区合并协调组组长,负责协调两大军区合并中的各项工作,处理福州军区撤销的善后事宜。
在江拥辉和福州军区其他领导的共同努力下,福州军区撤销后的移交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。
1985年5月下旬,江拥辉到北京参加了由邓小平亲自主持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,主要讨论军队改革体制,精简整编的问题。
在会议结束前,中央军委领导集体找福州和南京两大军区司令员、政委谈话。当知道自己不在新的任职名单之列时,他当场表示完全服从组织安排,没有提任何疑问和要求。
江拥辉卸职后,晚年生涯是在沈阳度过的。离休后,他依旧不肯闲下来。
为纪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奋战和壮烈牺牲的战友,让后人铭记历史、感悟历史,受到启迪,继承发扬爱国主义、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。
他以高度的责任感,不辞辛劳,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,撰写出版了四十多万字的回忆录《三十八军在朝鲜》,并于1989年2月辽宁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。
1987年11月1日,在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上,江拥辉被选为第一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。
1990年12月,此时的江拥辉年事已高,身体还有病,但他还是带着氧气瓶前往北京参加了十三届七中全会。会上,他就改革开放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问题发表了很好的建议。
1991年2月13日12时,江拥辉病逝于沈阳。不久,新华社发布了江拥辉病逝的消息。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得知这一消息后,提笔写了挽联,称他是“铁流勇将”。